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北上草原(1/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明永明皇帝朱慎锥御驾出长城,上万人浩浩荡荡朝着土默特草原前行。
自从起兵靖难入京起,朱慎锥是第一次离开京师,并且来到他熟悉的土默特草原。
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朱慎锥忍不住就感慨起来,念出了这首诗。
一直呆在京师,倒不是朱慎锥不想离京出去走走,而是他没办法离开。最初的时候,刚刚入京,他上位监国时崇祯皇帝还在位呢,哪怕掌控了京畿之地,可整个大明尤其是南方反对朱慎锥的依旧不少,甚至还有人领兵要来京师勤王。
假如那时候不是朱慎锥果断出兵击败了北上的勤王部队,再挟皇帝号令天下,还有李太妃的支持,朱慎锥能不能在这个位置上坐稳还是两说。
等到后来,逐步稳定了局势,彻底掌控了朝政,可那时候国内的流寇问题没有解决,辽东的建奴虎视眈眈。在经历了中原流寇大战和北方的长城之战后,朱慎锥这才勉强解决了内患,缓解了外部压力,再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缓和的政策使得西北各省包括被战火席卷的中原逐步恢复了生机,此外还有财政的稳定,也让大明帝国暂时脱离了站在悬崖边上的危机。
再之后,各种事件一桩接着一桩,让朱慎锥一直在忙于政务,而且那时候他刚刚由监国被“禅让”为帝,登上了皇位,这时他的皇位还不稳固,敌对的力量包括朝堂上的文官集团力量依旧强大,每日里朱慎锥可以说是如覆薄冰,生怕一个不慎就万劫不复,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离开京师呢?必须坐镇中枢,只有这样那些魑魅魍魉才不敢轻举妄动。
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经历了前后几次清洗和整顿,目前大明的政局已稳定了下来,那些反对自己的文官集团包括士绅集团也在朱慎锥的多番手段中得到了分化瓦解。
就连大明军中上下也几乎换了个遍,内阁就更不用说了,全是朱慎锥的人。地方稳定,民生发展,再加上对外贸易的兴起和对外港口城市的设置,整个大明焕发了新生,已有了中兴的气象。
尤其是前不久大明终于解决了困扰三十年的辽东建奴问题,建奴被灭,辽东收复,大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此战不仅让所有大明人扬眉吐气欢喜鼓舞,更让朱慎锥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大明上下对这位永明皇帝的认可度是前所未有的高,而且大明自万历三大征之后没有如此大胜了,这样的胜利更让所有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并令朱慎锥的地位极其稳固。
现在的大明除去极少数人外,已再也没人会去怀念之前的崇祯皇帝。不仅是老百姓,就连士绅集团包括现在的文官集团都是如此,在朱慎锥统治下,日子过的如何,买卖做的怎样,官当得是否自在?这些比较一下就清楚了,太平日子过的好好的,谁愿意再去过那种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生活?
其实在辽东之战胜利后,朱慎锥就有了离开京师出去走走的打算。但他和历史上的康熙、乾隆不一样,他所想出去走走并非是要下江南,而是想去蒙古草原看看。
毕竟蒙古草原尤其是土默特草原对朱慎锥来说意义不一般,要知道朱慎锥最初起家的资本就是在土默特,也是通过当初的阿失帖木儿部落和塔娜相识,从而以部落为基础不断壮大起来的。
可以说没有当年的阿失帖木儿部落,就没有现在的朱慎锥,更不可能有如今的大明存在。
更何况在归化城,还有他的另外一个家呢。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包括他的侄女、弟子和孙子孙女都在那边,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自己刚刚登基为帝,塔娜带着腾格尔兄弟来京觐见外,自己再也没能再见他们。
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七情六欲,对于他们的思念朱慎锥自然从未减少半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甚。
说句实话,对于塔娜的感情朱慎锥依旧和当初一样,同时也深深愧疚。因为大明的缘故,他只能同塔娜分开这么多年,在他的心里是想把塔娜留在自己身边的,可当初塔娜坚决要留在蒙古,而不愿意来到大明皇宫生活,按照她的说法,她是草原上自由的鹰,草原才是她的家乡,大明虽好,却不是草原,草原有她的家人,有她的孩子,还有她熟悉的一切,如果来到大明哪怕生活再优越却也失去了这一切,仅仅成为一只在笼子里的金丝雀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