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四海通商,万国来朝(2/2)
在众多外国使节中,一位名叫安东尼奥的年轻意大利学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向朱雄英呈上了一幅与众不同的航海地图构想,上面不仅标注了已知海域,还大胆推测了未知区域的轮廓。
\"陛下,根据我收集的各种航海记录和传闻,我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很可能存在一片庞大的陆地。\"安东尼奥热情洋溢地说,\"如果能找到通往那里的航线,将彻底改变世界贸易格局。\"
朱雄英对这一大胆设想十分感兴趣:\"你的想法很有价值。朕决定设立皇家地理学会,专门研究世界地理和绘制海图。你愿意加入吗?\"
安东尼奥激动得难以置信:\"这...这是我的荣幸!\"
为了进一步促进生产和贸易,朱雄英在江南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手工业区,鼓励传统产业与外国技术结合,研发新产品。苏州的丝绸工匠借鉴波斯的织造技术,创造出融合东西方美学的新式花纹;景德镇的瓷器工匠吸收伊斯兰彩釉工艺,开发出更加绚丽的彩瓷。这些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追捧,订单纷至沓来。
然而,任何重大变革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力和问题。太监刘进负责监管外商事务,却暗中收受贿赂,偏袒某些商人,引起众怒。言官李廷机冒着风险上书弹劾:\"太监刘进利用职权中饱私囊,扰乱市场秩序,败坏朝廷形象,请陛下明察。\"
朱雄英得知此事后震怒,立即下令彻查。证据确凿后,他在朝堂上厉声宣布:\"刘进枉负朕的信任,贪赃枉法,即日起革除其职,抄没家产,永不叙用!\"
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朱雄英完善了监管制度,设立了专门的巡查机构,定期轮换负责外商事务的官员,并鼓励商人举报不法行为。
四海通商政策实施一年后,初见成效。户部统计显示,海外贸易收入占国库总收入的比例从不足一成上升到近两成,民间财富积累明显加速。各地港口城市人口激增,新兴商业区繁荣兴旺。
在太仓港的观海楼上,朱雄英再次眺望大海,满意地对王守仁说道:\"海洋赐予我们无限机遇,只要我们敢于拥抱它。\"
王守仁深有感触地说:\"陛下高瞻远瞩,开创了大明前所未有的盛世格局。如今四海通商,万国来朝,正应了'富国强兵'的宏愿。\"
朱雄英微笑着说:\"这仅仅是开始。随着郑和船队的远航,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与大明建立联系。朕相信,不久的将来,大明的旗帜将飘扬在世界各个角落。\"
明仁宗六年秋,京城梧桐叶渐黄,匠造学堂门前却是一片热闹景象。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彩旗迎风招展,庄严肃穆中又透着几分喜庆。这一天,匠造学堂迎来了第一批学生的毕业典礼,朱雄英亲自莅临,为毕业生们授予\"匠师\"称号。
典礼在学堂中央的大院举行。各类精巧的机械装置陈列两侧,正是这些毕业生们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