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治肠痈,接媳妇儿下班(1/2)
“问题不大,不过具体用药还需要我诊断结束之后才能确定。”方别回道。
住院医师接着说道:“院长就是院长,只是看了一眼就有把握。”
方别倒是没有理会这句马屁,他这些天升任副院长,也不是第一次听人拍马屁了。
接着他走到病人的床前,伸出手指搭在病人的寸关尺处,开始切脉。
切脉的同时,方别也开始了问诊,虽说病历上都记录有病人的信息,但方别一向严谨,面对患者需做到准确无误。
“现在感觉则怎么样?”
那患者听着方别的询问,连忙用手指了指肚子。
“这一圈现在疼得要命。”
方别看了一眼病人指的的位置大概就是右下腹以及肚脐周围那一圈。
方别伸出另一只手按了按,患者右下腹肌肉紧绷,偏硬。
“还有别的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没有?”
患者接着回道:“我现在除了肚子,还感觉头晕头痛,恶心想吐,小便颜色偏红,已经两天没有上大号了。”
患者被医生问过了不止一次,这会儿倒是不用方别多问,便把自己能想起来的信息全告诉了方别。
“张嘴,我看看舌头。”
患者张开嘴,方别看了看,舌苔微黄腻。
这时候,切脉也有了结果,脉象弦数。
从方别现在收集到的信息来看,之前的诊断没错,患者的确是阑尾炎发作。
阑尾炎,发病率位居外科急腹症之首,任何年龄均会发病,但大多常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在中医上称作肠痈,首载于《黄帝内经》:“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
汉代《金匮要略》确立辨证纲领,其原文表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从中医辩证上来讲,一般分为三种,瘀滞型,湿热型,热毒型。
分别对应现代医学中的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
患者舌苔黄腻提示体内存在湿热,脉弦数则代表着热瘀交争,再结合便秘与点压疼。
都不用多思考,很简单就能确定患者是湿热型的肠痈。
辩证清晰,方别很快就有了治疗的思路。
以患者目前的情况,以清热解毒,泄热逐瘀最为合适。
“处方笺给我。”方别吩咐了一句的同时,把别在胸前的钢笔取下。
那住院医师连忙点头,给方别递过来空白的处方笺。
病房里没有办公桌,方别把处方笺摁在墙上,便写了起来。
金银花,牡丹皮,瓜蒌仁各20克。
大黄,芒硝(兑服),连翘,赤芍各15克。
桃仁,云木香,黄柏,青皮,陈皮各10克。
甘草5克。
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大黄泻下攻积,逐瘀通经,芒硝软坚泻下,协同大黄通腑,牡丹皮凉血活血,消痈散结,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木香与青陈皮行气止痛,防止寒凉药伤胃。
方别撕下处方笺,想了想,又再开了一副香连六君汤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