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江东儒脉:从笔杆子到治国士的文臣群像(1/2)
汉灵帝熹平年间的洛阳太学,十九岁的张纮握着竹简,在熹微晨光中背诵《春秋左氏传》。他的家乡广陵是江淮学术重镇,师从当地名儒学习古文经学时,便因\"通经致用\"的治学理念闻名。当太学博士梁鹄赞叹他的隶书\"有蔡邕风骨\"时,这位少年并未想到,自己的笔尖日后会在江东掀起波澜。
中平五年(188年),张纮拒绝朝廷征召,回到广陵。此时的中原已现乱象,他在自家书斋写下《反迁都议》,痛陈董卓迁都长安的弊端,墨迹未干,便传来关东联军讨董的消息。乱世之中,他选择避乱江东,在丹徒江边搭建草庐,每日读书之余,常望着滔滔江水长叹:\"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然乱世岂有完卵?\"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的马蹄声惊飞了书斋前的栖鸟。这位江东小霸王径直闯入,将佩剑往案几上一放:\"久闻子纲大名,如今天下大乱,愿先生教我以安邦之策。\"张纮看着孙策眼中的英气,想起《孙子兵法》中的\"将者,智信仁勇严\",起身一揖:\"将军欲成霸业,当先收民心。昔高祖入关中,约法三章而天下归心,将军破虏之后,可效此法。\"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派张纮前往许都呈献奏章,这是他首次踏入权力中枢。在少府孔融的宴席上,他与荀彧、王朗等名士论辩,当孔融问及\"江东可成霸业否\",他以楚庄王\"三年不鸣\"典故作答:\"今将军收揽英雄,务悦民心,若能待时而动,江东必成鼎足之势。\"这番话让曹操对江东多了份忌惮,也为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埋下隐忧。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伏在灵柩前痛哭。张纮手持竹简闯入灵堂,竹简上是连夜写就的《稳定江东疏》:\"主少国疑之时,最忌内外动摇。今当速拜张昭为长史,周瑜为中护军,稳定军心思归。\"孙权抹泪起身,依计而行,江东局势始定。
合肥之战前,孙权欲率轻骑突袭敌阵,张纮拽住马缰:\"当年项羽百战百胜,终失天下,为何?逞匹夫之勇耳。将军当效高祖,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番话让孙权想起兄长临终前\"内事不决问子布\"的叮嘱,遂放弃冒险。回军后,张纮又上《休养生息疏》,建议\"广开屯田,任贤使能\",字里行间皆是儒家\"仁政\"思想。
建安十七年(212年),张纮病重,在病榻上给儿子张靖写下遗笺。窗外飘着初雪,他握着狼毫的手有些颤抖,却依然字迹工整:\"人君之患,在好同恶异。昔齐桓公能用管仲之谏,方成霸业;秦二世偏信赵高,终致灭亡。吾儿若辅明主,当谨记'从善如登'之训。\"
临终前,孙权亲至床前,张纮用尽最后力气说:\"秣陵虎踞龙盘,可建都以定根本。\"言罢而逝,年六十。孙权展开遗笺,读到\"抑情损欲,以义割恩\"时,想起自己多次因私怨处罚大臣,不禁落泪。后来迁都秣陵(建业),正是践行了张纮的遗策。
汉献帝初平年间的彭城学舍,严畯与诸葛瑾、步骘共研《三礼》。他天性淳厚,每逢同窗有疑,必反复讲解直至对方明白。某日,步骘戏言:\"曼才若生孔子之门,必为子夏之流。\"严畯正色道:\"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吾但求无愧于心耳。\"
避乱江东后,严畯在吴县开馆授徒,弟子中有寒门子弟交不起束修,他便让其帮抄书籍抵学费。张昭路过学馆,见他正为弟子讲解《孝经》\"身体发肤\"章,感动于他的诲人不倦,遂推荐给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逝,孙权欲以严畯代督陆口。朝堂之上,严畯连连推辞:\"臣本一书生,不谙军事,若强居其位,恐误国家大事。\"孙权以为他谦虚,再三任命,他竟流涕不止:\"昔赵括纸上谈兵,终致长平之败,臣宁做乡野匹夫,不愿为误国之臣。\"这番肺腑之言,让满朝肃然,孙权最终改任吕蒙。
黄龙元年(229年),严畯任卫尉,奉命出使蜀汉。诸葛亮在丞相府设宴,问及江东学风,严畯答:\"吴地儒学,兼采古今,既重训诂,亦贵致用。\"席间谈及管仲、季路优劣,他引《论语》\"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强调\"大行不顾细谨\",诸葛亮击节赞叹:\"严君论学,如春风化雨,令人信服。\"
严畯将俸禄全部分给亲友,自家常无隔夜粮。广陵刘颖假病拒召,孙权欲治罪,他连夜骑马至刘颖处,劝其入朝:\"君子当以天下为己任,岂可逆天命而躲清闲?\"刘颖感悟,次日请罪,孙权怒责严畯,他却道:\"臣知法不可废,但惜人才耳。\"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汝南郡的郑玄学舍,程秉正在整理老师的《三礼注》。作为郑玄晚年弟子,他深得古文经学精髓,尤其精通《周易》。战乱起,他随师迁徙,途经交州时,与刘熙合着《释名》,考辨名物制度,成为岭南学术的奠基人。
士燮任交址太守时,聘程秉为长史。他在郡中设立学宫,亲自讲授《尚书》,每当讲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必对士燮说:\"治郡如治家,当以礼义为先。\"交州百姓初见冠服礼仪,皆称\"程长史教我以人伦\"。
黄武四年(225年),孙权为太子登聘周瑜之女,程秉以太常身份迎亲。在返回的船上,孙权设宴款待,他却借机进言:\"婚姻者,人伦之本。昔周文王化行南国,始于关雎,愿太子以礼治国,则风化自兴。\"孙权击掌称善,命左右记录此言。
程秉在东宫授课,常以历史典故警示太子:\"昔齐桓公宠信易牙,终致饿死;晋文公纳谏如流,方得称霸。\"太子登每有疑问,必恭敬请教,曾问:\"何谓'君子慎独'?\"他答:\"独处时如对神明,言行不苟,方为慎独。\"这番话让登终身铭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