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AI“炼金术”,石墨烯应用惊世突破!(2/2)
下一代散热材料:如何最大化利用石墨烯的超高导热性,解决高功率芯片的散热难题?
“女娲”针对这些目标,开始了海量的“虚拟实验”。它尝试了数万种不同的元素掺杂方案,模拟了上千种官能团修饰的可能性,设计了数百种与高分子材料结合的界面模型……
几天后,“女娲”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却又逻辑自洽的方案。
“报告林总!‘女娲’预测,通过一种特定的‘氮掺杂三维多孔石墨烯气凝胶’结构,可以在保持石墨烯原有高导电性的基础上,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提升至现有石墨负极的5-7倍!同时,其多孔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快速传输,可以实现超快速充电!”李默教授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将一份详细的AI模拟报告和设计方案展示给林风。
报告中不仅有详细的原子结构模型、性能预测数据,甚至还包括了AI推荐的、基于现有工业基础优化后的、具备成本效益的合成工艺流程!
“立刻进行实验室验证!”林风当机立断。
在未来智能设备先进的材料实验室里,李默团队严格按照“女娲”设计的合成路径进行实验。经过多次尝试和参数微调,几天后,第一批黑色的、如同海绵般轻盈的氮掺杂三维多孔石墨烯气凝胶样品成功合成出来!
初步的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女娲”的预测高度吻合!
当一块用这种新材料作为负极的纽扣电池样品,在测试设备上展现出远超普通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数分钟内即可充满的充电速度时,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年轻的研究员们欢呼雀跃,相互拥抱。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可以轻松突破1000公里甚至更高!意味着手机、笔记本电脑可以实现“充电五分钟,使用一整天”!这将是对能源存储领域的一次彻底颠覆!
林风看着测试报告,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项新材料的突破,更是“女娲”AI平台强大能力的铁证!它证明了AI不仅能在数字世界呼风唤雨,同样能在原子级别的物理世界里,扮演“造物主”的角色!
“立刻申请全球专利,覆盖材料结构、制备工艺和相关应用。”林风指示道,“同时,评估与全球顶级电池制造商进行技术授权或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我们要尽快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
未来智能,这家以AI软件起家的公司,凭借其深不可测的技术底蕴,再一次向世界宣告,它不仅要定义智能的未来,更要用AI这把钥匙,开启一个物质科技大爆发的新纪元!石墨烯电池,仅仅是这场“AI炼金术”盛宴的第一道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