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慈善晚会风波(1/2)
江州大剧院内,璀璨的穹顶灯光如银河倾泻而下。
陈阳手持修鞋刀,利落划开三十七道虚影,其刀柄叩击西装暗扣的节奏,
竟与地脉导航仪的震颤频率完美契合。
舞台中央,全息投影的修鞋箱悬浮空中,箱体上的每一处纹理,
都精准复刻着父母遗留的旧物。
箱盖铜扣折射出的光斑,将陈阳后颈的蝴蝶胎记映成旋转的星芒,
在倾泻的光瀑中若隐若现。
宴会厅的聚光灯骤然聚焦第三排,形成刺眼的光斑。
《江州财经周刊》资深记者扶正金丝眼镜,身着笔挺西装起身,
镜片折射出锐利目光。
他手持印有刊头LOGO的专业录音话筒,
在此起彼伏的快门声中,语调冷静而尖锐地质问:"陈先生,
我们收到匿名信源提供的信息,称二十年前青山村村民曾集体将您驱逐。
能否请您说明,这段经历是否会对护雨慈善基金会的公信力产生影响?"
金属话筒杆在记者指间转了半圈,会场呼吸声瞬间凝成霜。
金属刀柄在掌心骤然握紧,镌刻着"护雨"二字的阴刻纹路深深嵌入掌纹,似永不愈合的疤痕。
陈阳的视线如鹰隼般锐利,牢牢锁定在记者胸前那枚齿轮状领带夹上。
这枚永动会媒体的标志性配饰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瞬间将他拽回十二岁那年暴雨如注的清晨。
腐叶发酵的酸腐气息裹挟着尘封的记忆汹涌而至,母亲断裂的蝴蝶发卡折射着幽冷的光,
父亲沉入泥潭的修鞋刀划出凄冽的弧线,这些被岁月掩埋的画面在脑海中交错闪现,如利刃般刺痛着每一根神经。
"是的,我被驱赶过。
"他的声音像老槐树在冬夜里的枝干,修鞋刀在指尖转出防御弧,
"十二岁那年,"刀刃划过空气,"他们向我和妹妹扔烂菜叶,
"停在记者突然僵硬的手指,"因为周德发的诬陷,"修鞋刀轻点自己后颈,
"因为我父母的善良,"声音突然温柔,"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弱点。"
宴会厅的呼吸声突然凝滞。
陈阳看见第一排的林诗雨正用红绳手链敲击轮椅扶手,那是他们约定的"地脉波谱稳定"信号。
他摸了摸西装内袋,那里装着父亲的修鞋刀断刃,刀柄还留着当年被村民踩裂的纹路。
"但今天,
"他忽然轻笑,修鞋刀指向全息修鞋箱,"当年驱赶我的王大爷,
"刀刃映出突然站起的老人,"正带着青山村的孩子们,
"停在台下三十七位村民的身影,"用槐花蜜腌制的护雨牌鞋垫,
"声音带着桥洞下的湿润,"铺满了南极科考站的冰面。"
记者胸前的领带夹骤然发出尖锐蜂鸣,陈阳注视着对方瞬间失去血色的面容,
手中修鞋刀灵巧地划出一道银亮弧线。
"你或许不知道,"刀刃精准穿透全息修鞋箱,显形出泛黄账本的瞬间,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沉稳,"我父亲生前的账簿里,完整记录着三十七位村民的债务。
"刀锋缓缓划过"周德发欠3.5元"的陈旧字迹,"每笔款项后都标注着'待收'二字。
"停顿片刻,他的语气转为深切缅怀,"直至遭遇车祸离世,
他始终未曾主动向任何债务人催讨过一分一毫。"
宴会厅的侧门突然推开,三十七位护雨小学的孩子举着蝴蝶灯涌进来,
每个灯上都系着红绳——那是村民们连夜赶制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