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找不到回家的路。(2/2)
行吧。
撂下电话,不再打扰两位中年人的雅兴,叶绍瑶苦巴巴坐在台阶上,像吃了闭门羹的亲戚。
季林越原本还挺直了身板靠墙站,两刻钟过去,也被叶绍瑶拉着排排坐。
“上次有家不能回,还有你来拯救我。”她说。
最调皮的年纪,她负气出门上学,钥匙也不拿,信誓旦旦说放学就离家出走。
那天,她一直在家门口蹲到家家户户亮起灯,季林越才把她带回家吹暖气。
叶绍瑶突然回过味来:“你当时怎么知道我进不了家门?”
那时候的她还小,满脑子都是后悔,完全没想到这一茬。
哪里会有这样的完美巧合。
“邵姨打电话告诉我的,”季林越想了想,“那天她和叶叔都加班,让我先带你回家吃饭。”
她无声地应了一句。
原来不是季林越有神通,有千里眼的是她见面就仰脖子装高冷的妈妈。
楼下传来脚步声。
这回真是妈妈来接她回家。
见面有些狼狈,两位女士被风吹乱了头发,年轻人坐了一屁股灰。
久别重逢的话还没说几句,也没顾上自己的行李箱,叶绍瑶首先去接鼓鼓囊囊的塑料袋。
“这是什么?”
温女士说:“我买了两匹布和纱,店家还送了些小钻。”
都是做表演服的料。
叶绍瑶记起来。
她在六个人的家庭群里转载过一组照片,羡慕别人的考斯滕有设计感。
“等你们的新节目敲定,我就给你们裁衣服。”
“妈,我们跟着格林教练,有合作的设计师。”季林越提醒。
“瑶瑶不是不喜欢嘛。”
叶绍瑶牵着嘴角没说话,她当时的确轻飘飘说了一句:差点意思。
因为那些恼人的裙片总是碍手碍脚。
开门进屋的功夫,邵女士还插了一句话空子,说温女士自从开始领退休金,生活滋润得不知天高地厚,什么都想尝试尝试。
“别瞎说,”温女士拿出资历,“我拿针线的时间可比干出纳的时间多。”
连季林越小时候的表演服,也都是她用缝纫机踩出来的。
一本设计稿从封面翻到尾页,时间跨度三十年。
“怎么还有2022年的落款?”叶绍瑶手指着日期,提出疑问。
温女士说:“这是排到22年的灵感。”
不止下个赛季,她连下个冬奥的衣服都有构思了。
看来真和妈妈说的一样,在工作岗位上磨砺几十年的人,是闲不住的。
季先生正在南方做生意,叶先生临时被叫去单位开会,还好叶绍瑶和季林越赶回来,勉勉强强凑一桌晚饭。
“你们在家待几天?”
“小半个月,”叶绍瑶咬着筷子,“再晚就赶不上世锦赛了。”
看到邵女士求证的眼神,季林越给出具体时间:“我们买了13号的机票,首都飞米兰。”
今年的世锦赛提前了一周,所有行程略显匆忙。
第三天的太阳刚照进窗帘,叶绍瑶就马不停蹄和季林越出门找冰场。
元宵节都过了,冰场上的游客不减反增。
无一例外。
对此,叶绍瑶丧着脸评价:“离谱。”
不过从另个角度讲,首都申冬奥成功,人民群众也确实在响应国家的号召,力争让自己也成为三亿冰雪人的一份子。
在岸北的日子,除了忙训练,还得忙着应付平昌冬奥带来的余波。
重回故地,叶绍瑶和季林越被撞大运的娱乐记者堵了两个小时,对方问出一些云里雾里的问题,让他们从此学会狡兔三窟。
商业冰场的秩序确实不太好,还是等休赛季,回蒙特利尔再仔细练兵。
……
叶绍瑶是在开启飞行模式前,突然刷到的这篇文章。
那天没多大价值的采访以评论的形式出现在某家媒体的账号上。
内容中规中矩,文章热度也不高,但她突然想起另一件事。
“那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那样回答?”她问季林越。
当时的记者最后问,休赛季打算如何度过。
叶绍瑶说,会再接再厉,弥补不足。
季林越说,会暂时停下脚步,再出发。
见他没回答,叶绍瑶在他手心挠了挠:“是什么意思呢?”
“瑶瑶,我可能会在世锦赛后休整一段时间。”
“嗯?”
“你知道的,从这个赛季开始,我的肩膀一直有些异常,”他说得很平静,似乎嘴里讲的是张三李四的故事,“最初还可以忍,但奥运前的集训强度太大,让我的肩伤复发。”
他的肩膀早在13年就伤过,只是那时候的伤势不重,自愈后也没太重视。
谁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隐患。
“奥运之前?那之后呢?”叶绍瑶的眉心已经蹙成一团,声音随着进入跑道的飞机颤抖。
“我是打封闭上的赛场。”
一阵在机舱内也足以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响,飞机冲上云霄。
随之而来是巨大的失重感。
叶绍瑶曾笑称,自己是半个住在天上的人,每年坐飞机在全球来回多少次,让她连跳楼机的垂直高度都不怕。
她少有地晕机了。
“打封闭”像驱除不了的魔咒,伴随了整个航程。
季林越反倒是担心的那个人,一路看她的手指不安分,偶尔闪过一阵痉挛。
“我没事,最近的训练轻松很多,左肩的肌肉没有痛过几回。”他安慰说。
“王叔给你的膏药呢?”
“一直贴着。”
“真的没再痛过?”
叶绍瑶最清楚受伤的味道。
自己当年的膝伤不比这乐观。
从赛场直接送进医院,病号服替代亮丽的着装,手术灯亮起,她只能无助地看医生在自己的肢体上操作。
连下地走路都学了好多天。
缄默几秒,季林越答非所问:“我不会让你在我的手心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