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长亭外,古道边(1/2)
太渊领着几个徒弟,身旁伴着仙鹤,悠悠然漫步于苏松河岸边。
微风轻拂,苏松河水泛起层层涟漪。
不时有百姓或军士们向着太渊他们打招呼或者行礼,太渊一干人亦是微笑回礼。
在此三年时光,两岸的百姓们早就认识了这位神通广大的道长和他的高徒。
骑鹤横空的道长,劈水开石的美少年,以及巡逻游荡的俊哥儿。
太渊看着岸边的百姓的表情,那不同于三年前的恐慌、麻木、绝望,即使皮肤黝黑粗糙,但质朴的脸上充满着坚毅、笑容、希望……
太渊仿佛也被这股氛围所感染,脸上的神情愈发轻松自在,身上的气质不再那般突出、超然,反而更加平实无华,融入了这人间烟火之中。
不远处,一座古朴的石桥横跨在河上,偶尔几朵不知名的小花探出头来,为这石桥增添了几分生机。
相得益彰。
《道经》有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进入外景后,太渊有过那一瞬间的与天地相合,直面天地万类、自然万物。
虽然很快就退出了那种玄妙的境界,但隐隐可以和周身的天地同呼吸,使得太渊看起来就只是个清健一些的道士。
返璞归真,和光同尘,莫不如是。
与之相反,林平之和绯村剑心如今让人一眼望去,便知他们绝非寻常之辈。
林平之因为上过战场、掌过权,自身气度竟有种超出年龄的厚重威严。
绯村剑心气息凌厉逼人,若有人和其长时间对视,都会感到眼睛微微刺痛,意志内敛,而锋芒外显。
“师父,此间事了,我们接下来是该如何安排?”
林平之经过三年的历练,说话做事都不在和之前那般青涩,而是变得有条理、有计划。
太渊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去和徐侍郎告个别吧…”
他微微抬头,目光望向远方,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与天相接。
“之后就继续北上。”
“北上,去哪儿呢?”林平之问道。
“泰山、终南山、草原、大漠、布达拉宫……”太渊说道,“古往今来的名胜和古迹,都是先人留下的瑰宝,后人怎可不去瞻仰一番。”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林平之心生向往:“之前就听闻泰山雄伟磅礴,有“五岳独尊”之誉,真不知是何等气象?”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一个小黄门正在宣读着圣旨。
此时,徐贯与当地一众文武官员,身着规整朝服,神色肃穆,恭敬地垂手而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敬畏,静静地聆听着圣旨的宣读。
“工部侍郎徐贯,以简能吏、授方略,殚精竭虑,治水有方。历经数载艰辛,终使水患悉平,功在社稷,惠及万民。今特晋升为工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望尔再接再厉,为朕分忧,为国立功。钦此!”
小黄门一声高亢悠长的尾音落下,仿佛一道响亮的号角,打破了短暂的寂静。
原地瞬间爆发出整齐而兴奋的答谢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位官员满脸笑意,赶忙上前,双手抱拳,语气中满是祝贺:“恭喜!恭喜!以后就得称呼徐尚书了,哈哈……”
徐贯亦是笑着回礼:“哈哈,哪里!哪里!这治水之功,并非徐某一人之力,实乃各位同僚齐心协力,共同奋进的结果。往后,还望大家继续携手,为朝廷效力…”
周围的官员们纷纷点头称是。
…………
夕阳。
长亭外,古道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